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0篇
  免费   814篇
  国内免费   2707篇
安全科学   346篇
废物处理   269篇
环保管理   1674篇
综合类   6043篇
基础理论   1390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922篇
评价与监测   356篇
社会与环境   1257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391篇
  2017年   489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559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848篇
  2012年   810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10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Causes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near protected areas have been much debated. We conducted 821 interviews in 16 villages around Budongo Forest Reserve, Masindi district, Uganda,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human migration to protected areas and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forest use between migrant and nonmigrant communities. We asked subjects for information about birthplace, migration, household assets, household activities, and forest use. Interview subjects were categorized as nonmigrants (born in one of the interview villages), socioeconomic migrants (chose to emigrate for economic or social reasons) from within Masindi district (i.e., local migrants) and from outside the Masindi district (i.e., regional migrants), or forced migrants (i.e., refugees or internally displaced individuals who emigrated as a result of conflict, human rights abuses, or natural disaster). Only 198 respondents were born in interview villages, indicating high rates of migration between 1998 and 2008. Migrants were drawn to Budongo Forest because they thought land was available (268 individuals) or had family in the area (161 individuals). A greater number of regional migrants settled in villages near Lake Albert than did forced and local migrants. Migration category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sources of livelihood. Of forced migrants 40.5% earned wages through labor, whereas 25.5% of local and 14.5% of regional migrants engaged in wage labor. Migrant groups appeared to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Of respondents that hunted, 72.7% were regional migran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indicated households of regional migr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deforestat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gaps in current models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around protected areas.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livelihood choices, our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causes of migration and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fferent migrant groups.  相似文献   
992.
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剖析了1997-2009年该市各县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参考Costanza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分析r近12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9年兰州市林地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来源于耕地的转出及两山绿化,其次为建设用地,主要是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最大的是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GDP变化,其分别从1997年的59.99亿元,210.27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1.52亿元,920亿元。总体呈增长趋势,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3.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抑制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因其高效低耗优势,在废水生物脱氮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质、有机物、盐度、重金属、磷酸盐及硫化物等物质对Anammox工艺产生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工艺的推广应用.基质主要通过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对Anammox产生抑制,而温度和pH是基质抑制的重要调控参数.非致毒性有机物对Anammox的作用因其种类跟浓度而异.在较低的浓度条件下对Anammox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而高于抑制阈值将严重抑制Anammox.其抑制机制尚无定论.部分研究证明致毒性有机物(醇、醛、酚及抗生素等)对Anammox具有抑制作用,但研究有待拓展深化.超过抑制阈值的盐度会抑制Anammox活性,但合适的盐度(3~15 g L-1NaCl)却能够促进Anammox生物颗粒的形成.重金属对Anammox的抑制报道较少.因试验条件及菌种等的差异使得磷酸盐及硫化物对Anammox的抑制在不同试验中存在很大差异.Anammox抑制是可控的,通过pH和温度调节、基质浓度及负荷控制、污泥驯化以及添加辅助剂等方法可解除或缓解抑制.建议今后在特种废水的Anammox脱氮、复合抑制以及Anammox抑制的分子生态学机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bacteria,AAOB)是化能自养菌,由于其生理代谢的奇异性、细胞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对氮素循环的重要性,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以及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AAOB未能实现纯培养的现状已成为AAOB代谢途径研究的巨大障碍.近年来兴起的宏基因组技术(Metagenomics)为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可直接研究微生物群体中某特定微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摆脱了传统微生物学研究对纯培养的依赖,使未培养微生物的认识和开发成为可能.本文首先简述获取AAOB宏基因组信息的过程,然后通过比较由传统代谢研究方法和宏基因组技术获得的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成果,论述基于宏基因组技术获得的对AAOB代谢的新理解,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AAOB的碳素固定途径为乙酰辅酶A途径,碳素固定的还原力来自NADH或者QH2;2)AAOB氮素转化的重要中间产物是NO,而非NH2OH,并提出了以NO为核心的AAOB代谢的改进模型;3)AAOB的ATP合成途径为氧化磷酸化,推测的电子传递途径为N2H4—QH2—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再将电子用于NO2-还原和N2H4合成.AAOB的宏基因组技术使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更具方向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的升级技术(如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将为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平台.图3表1参51  相似文献   
995.
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存贮与分解的影响在全球碳(C)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分别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降水变化和氮(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OC矿化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森林演替晚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而对森林演替早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干旱条件(降水量减少)降低森林SMBC含量,且在鼎湖山季风林表层土壤(0~10 cm)中SMBC的减少达到显著水平(P<0.05).3)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森林类型SOC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以及SMBC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未来关于SOC矿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质量、C/N比例、外源性氮输入等因素的作用.图4表2参37  相似文献   
996.
郑顺安  陈春  郑向群  李松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2053-2059
为了解再生水灌溉对砂质紫色土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比较了四川省彭州市灌溉年限分别为3a和8a的2个再生水灌溉区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分布及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区土壤有机碳、氮和磷主要分布在>2mm和2mm的大粒径团聚体所占比例下降,向较小粒径转化;>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上升,在所有5个粒级的团聚体中磷素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再生水灌溉还有利于紫色土重颗粒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氮的形成,且灌溉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除<0.053mm的其它4个粒级团聚体中,再生水灌溉区土壤中交换态磷及钙结合态磷比例上升,而铁铝结合态磷比例下降.综上,再生水灌溉有效的改善了砂质紫色土土壤的有机碳库、氮库和磷库,长期灌溉可以减少人工施肥量.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多步连续-湿法-化学方法,分离提纯了于2010年7月和12月在厦门近海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获得3类高分子有机质,即腐殖酸(HA)、干酪根和碳黑(KB)和碳黑(BC)。以扫描电镜(SEM)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观察沉积物原样及高分子有机质的形貌特征,结合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厦门近海沉积物中高分子有机质的来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原样沉积物中存在多种海源物质(如钙质硅藻和圆筛藻/冠盘藻);而在KB样品中同时发现类似于陆地植物的木质碎片以及来自海洋的藻胶鞘,暗示了其来源是海源与陆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厦门湾近海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以陆源影响占优势,其比例在58.32%至84.45%之间;δ13C值整体上显示为夏季的贫于冬季的,这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中陆源C3植被和海源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关,同时还有排海污水及化石燃料煤燃烧后或者运煤船只洒落的碎屑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8.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辽河灌区连续3 a的田间试验,研究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质量分数及空间分布特征,阐明了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低密度均增加土壤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中密度下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增加,轻组有机碳减少。玉米生长主要促进10~20 cm土层有机碳的耗损,高密度下促进犁底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活性,使其轻组有机碳减少,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低密度下主要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根系群体生物量及其分布,调节土壤微生物活性、残落物碳输入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适当的增加春玉米种植密度有利于春玉米农田高产固碳。  相似文献   
999.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年的NPK施肥定位试验,有利于深刻揭示土壤肥力特征与营养平衡规律。以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为例,探讨和估算了长期定量施肥对冬小麦(TriticuspaestvumL.)、夏玉米(ZeaMaysL.)生长和土壤有机质(SOM)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N、P肥配施或N、P、K均衡施肥,可显著增加SOM储量,并且后者要优于前者;SOM增加主要集中在0-20cm深度的土层,40-60cm基本不变;生物量对SOM储量变化影响明显,NPK,NP处理作物生长良好,作物残体输人明显优于其他处理;0-40cm可以代表该区用以计算土壤固碳潜力,并且在N、P、K均衡施肥条件下,0-40cm土层中SOM储量长期以来持续增加,并未达到上限,每年的平均固碳速率(以C计)达182.8kg·hm-1,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华北平原若按N、P、K均衡施肥,农田土壤每年固碳潜力将达到1.6-2.4Tg·a-1。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省建瓯市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是碳汇的重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研究毛竹林系统的碳库及潜力是评价其固碳增汇的重要基础。以福建省建瓯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点采样调查,对建瓯市的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瓯市毛竹林单株平均碳量为11.5 kg C,竹秆约占60%;单位面积的土壤碳储量平均为C 90.6 t.hm-2(0~60 cm);毛竹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总碳量平均为C 150 t·hm-2;由此可以推算,建瓯市的毛竹林总碳储量为12.9 Tg C;如果以此为基础,则可以估算,目前全国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0 Tg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